本报记者 范思立
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6.2%,依然处于合理区间。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言,并且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的形势之下,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实属不易。
他提醒道,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增长的下行压力仍较大。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0月29日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外部性、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和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还是自身的体制性、结构性因素。
田国强表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课题组认为,面对外部的负面冲击和自身的周期影响,逆周期调节政策有其现实必要性,但需要注意科学性、严谨性、现实性、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并且应该与市场化改革、全方位开放的大方向相一致。市场化改革应坚持以改革促进不合理体制、结构的纠正,全方位开放应向更高的制度型开放转变,以开放倒逼自身制度环境的改善,以更全面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形成促进可持续增长的制度红利。
首先,加大逆周期调节稳增长力度,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等工具。货币政策应将降准、降息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内的政策选项。短期内,通货膨胀上行可能会对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掣肘,但是如果去除猪肉价格影响之后看,核心CPI、PPI等指标依旧疲软,加上外贸数据持续走弱,总需求不振的问题已经凸显。财政政策应全面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以助力民企、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为导向,来激发、提振市场有效投资和消费内生性需求。产业政策应更多使用致力于提升市场功能的普遍性、功能性或软性产业政策,慎用倾斜性、选择性或硬性产业政策,以与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相一致。
其次,以所有制中立的原则来推进体制性、结构性的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取决于微观经济生态的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应赋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竞争地位,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真正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发挥好恰当的作用。
田国强强调,每个国家都需要国企和产业政策,关系民生的、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对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业,需要国有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再者,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来应对逆全球化和倒逼内部改革。田国强表示,近期银保监会对于金融业外商持股比例、业务范围限制等的取消,将使得外资可享受国民待遇、内外资竞争更加充分,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未来,全面开放还应向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扩展,倒逼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不能仅仅停留在商品、要素等方面的流动型开放上,也要向规则、议程等方面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全方位开展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全球贸易规则重塑中保障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