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初期,前店后厂粗放经营的“低小散”,到如今产业转型提升的“高精尖”;从旧工业区蓬勃壮大,到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从人才难求到“千人计划”人才总数居全市之首……多年来的沉淀与积累,促成了龙湾实现大跨越,传统产业大浪淘沙,激光与光电、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此集聚发展,“龙湾制造”加速向“龙湾智造”转变。
传统产业造就工业大区
1984年12月,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国务院批准成立龙湾区。因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龙湾,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客观要求,阀门、合成革、不锈钢制品、拉管等传统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使龙湾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区,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那时的龙湾,商业气息十足。”从事阀门业的老龙湾人张先生回忆,那时候,不管有没有技术,只要能凑到点钱,都纷纷投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前店后厂的模式比比皆是。
龙湾自古市井繁荣,商贸发达,工业历史悠久。阀门行业作为龙湾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温州的第一只阀门就在永中诞生,拉开了龙湾生产阀门机械的序幕。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通用阀门机械为主,阀门铸造、锻造、法兰、管件、紧固件和密封件六类配套机械行业为辅的齐驱发展局面,成为龙湾机械制造业中的先驱,由此带动了不锈钢管业、五金洁具业、乳品、医药机械等行业发展。而与此同时,合成革、制笔、制鞋等一大批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支柱行业形成集聚规模,龙湾也因此荣获了8张“国”字号金名片。
产业“革新”绘出发展新路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业在发展之时出现了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使龙湾发展“后劲”乏力。龙湾区从2009年开始布局产业升级,绘就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借力“大拆大整”优化布局,先后出台《温州市龙湾区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龙湾区合成革行业生产线削减经济补偿方案》等文件,提升合成革、不锈钢行业的环保标准、准入门槛,促使重污染高耗能企业逐步外迁。同时,以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小升规企业等方法,促进制笔行业、女鞋制造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取代合成革、不锈钢产业的“支柱”地位。
“十二五”时期,龙湾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6:66.7:31.54,调整为2015年的0.6:58.1:41.3,网络经济、现代物流、创意时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激光与光电、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8%。
2016年5月,龙湾出台“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创新转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把“加快迈向创新龙湾,成为浙南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区”作为“十三五”分领域目标,至2020年,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造“制度红利”,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蔚然成风;浙南科技城基本成型,成为全市创新主平台;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要素加快集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郁,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更高;产业全面提质增效升级,形成一批初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我们下决心改变龙湾长期给人留下的‘工业区’‘空气质量差’的形象。龙湾区不要带污的GDP、带臭的GDP,而是要以绿色环保、高新尖的产业逐渐替换曾经的‘低散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区委书记陈应许提出了高质量推进“五个中心区”建设的目标。
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等高端平台相继启动建设,龙湾区正大步迈进,从工业大区走向创新强区,不仅有了强大的平台支撑,更是有着承接高端项目的底气。
中国企业500强青山控股集团实现总部回归,泰昌集团输变电产业园项目落地,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国际创新综合体正式落户,天心天思集团“带土移植”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项目和优秀智力成果落地龙湾……不断充实着龙湾区的实力,激发出龙湾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眼下的龙湾,正紧抓“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三区”协同发展,着力以自创区为龙头,聚焦平台、企业、项目等关键点,在人才引进、产业培育、创新引领等领域全面发力。如今,生命健康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三大新兴产业,成为了龙湾走好创新发展之路的关键坐标点。
点滴活水汇入江海,创新浪潮改变龙湾。作为我市创新示范、产业引领的主要承载地区,龙湾区将始终坚定不移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让龙湾这片创新的热土成为创新创业的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