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红星
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系列报道结束了吗?
是的,到今天为止,真的就结束了。
从5月20日到今天,在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回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开始,把各个领域的工业化及促进工业化发展的诸多领域诸如农村工业化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引进外资、私营企业的成长与多种经营所有制共同发展、园区的工业化、世界制造工厂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以及中国制造的未来等10个方面进行报道。这些报道,史料详实、数据严谨、专家权威、案例典型,是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可多得的系列作品,是向祖国70华诞献礼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回首新中国走过的70年,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动力源。放眼世界,中国如今已是举足轻重的工业大国。通过工业化,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1952年的970.6倍,占全球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彩色电视机、空调产量超过2亿台,冰箱7876万台、洗衣机7150万台,超过全球产量50%以上;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辆,占全球的30%,新能源汽车产量127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2018年,我国共有12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50多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应该看到,自工业革命以来,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制造业作为工业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其着墨颇多,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更加注重企业发展质量。
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在相当一部分领域产量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自力更生是我们的基础。
习近平强调,我们现在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全”有了,在“高精尖”方面还有不少短板。还是要继续攀登,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把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要朝从做大到做强、做快到做优的方向转变。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竞争格局重塑,身处大变局中的中国工业,将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